通化中医药健康产业情况介绍 第一新闻内容-第一新闻 徐慧 2238681

通化中医药健康产业情况介绍

(2013年-2015年)

2016-10-11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一、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从1995年开始,我们依托医药的资源、产业、产品和人才等优势,确立并实施了“医药城”建设发展战略,经过不懈努力,在中药资源开发、产业技术创新和企业集群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国家级现代中药、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孵化基地、长白山中药材基地、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首批新型工业化医药产业示范基地、中国中医药展览交易基地。通化医药高新区2013年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成为全国目前仅有的两个以医药冠名的国家级高新区之一。

  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医药健康支柱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全省“一区一基地”双核心发展区的建设规划布局,为我市医药健康产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医药产业向医药大健康产业升级步伐,以打造大健康产业为总体目标,大力推动医药产业资源整合、药品研发创新,着力在高端带动、延伸链条和创新发展等方面下功夫,搭建公共创新服务、中试转化、医药物联网系统等功能完善的综合服务平台,突出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制药,积极发展医药商业与流通、医药包装、医疗器械、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医疗与健康服务等,目前,修正药业“通脉颗粒”、东宝药业“甘精胰岛素”等一批新产品列入2015年度吉林省百种重大新产品规模化生产计划。截至5月份,全市医药产业实现产值358亿元,增长24.2%;增加值107.5亿元,增长16.1%;利润20.8亿元,增长21.1%。

  (一)中医药健康服务网络健全,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通化市现有二级甲等中医院7家,71家乡镇卫生院均设有中医科,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设了中医诊疗服务,444家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全市有中医诊所101家,社会办中医保健机构33家。全市的中医诊疗、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健康宣教、中医科普宣传、中医药文化普及等工作,均有相应的特色载体承接。基本形成了以中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中医诊所、社会办中医保健机构为补充的中医药保健服务网络。

  (二)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比较完备,中医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现有中医药人员358名,其中高级职称72名、中级职称88名、初级卫生技术人员198名,形成了结构合理,覆盖中医药各学科、各门类的梯次人才队伍。为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我市还成立了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在通化卫生学校设置继续医学教育教研室,并建成国家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和中医师承学员临床实习基地。2013年,在中国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市财政拨专款30余万元,选派12名中青年中医师到北京拜师学艺,师从孙伯扬、郝万山、吴大真、聂惠民等中医大家,现如今这12名中医师已成为我市中医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在加强中医临床技术人才培养的同时,为提高中医院管理水平,还加大对中医药管理人员的培训,每年都有计划地选送中医院院长参加各类院长培训班,为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三)医药企业集聚发展,中药品种优势进一步凸显。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制药企业99户,2014年实现产值1003亿元,总量和效益均占全省的50%以上。修正、万通、东宝等企业已经发展成为集团公司,成为我市医药企业的骨干群体。有4204个药品批准文号,占全省药品品种数量的28%,其中中药保护品种108个。基本药物品种1311个,进入国家医保品种840个,进入各省医保品种578个,形成了一批极具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品种,拥有修正、东宝、万通等13个中国驰名商标,东宝药业研制的高科技制剂药品“甘舒霖”,填补了国内空白,使中国继美国、丹麦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生产基因重组人胰岛素、第二个能生产甘精胰岛素的国家,该企业的人胰岛素原料药生产线已通过欧盟认证,成为国内首家基因工程产品通过欧盟认证的企业。

  (四)中药材种植集约化、规范化,医药物流进一步发展。我市中药材资源种类十分丰富,是我国“三大天然药库”之一,也是长白山道地药材的主产地。近年来,全市以市场为导向,以各大医药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长白山药材的GAP种植,共有人参、五味子等百余种中药材GAP种植基地,面积达到47.8万亩,中药材年产量达4.4万吨,有5个品种列入国家现代化中药吉林基地。长白山医药物流中心、泛亚人参交易所等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大宗药材交易和基本药物配送能力明显增强。

  (五)中医“药食同源”理论得以推广,中医保健食品发展较快。按照中医“药食同源”理论,根据国家保健食品名录,一是以人参、五味子、红景天、林蛙等名贵动植物为原料,开发了符合国家规定的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降低血脂等多种功能的保健饮品和食品,如元秘D、中韩移动等;二是依托制药和科研优势,开发生产了氨基酸、微量元素等营养补充剂和活性肽、胶原蛋白等生物技术保健食品;三是以人参、林蛙、食用菌等长白山特色资源为基础,开发生产了膳食纤维、特殊膳食、营养配餐、药膳等特色功能食品。到2014年,全市共开发保健食品40种,年产值过亿元。

  二、推动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注重顶层设计,加大政策引领力度。围绕绿色转型、加快发展,将中医药健康产业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通化市贯彻落实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等文件,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确定重点任务,科学设计发展路径。

  (二)注重增加投入,改善中医医疗条件。根据中医医疗网络建设总体要求,分层级不断强化现代中医院建设,全市中医院的医疗条件不断改善。一是重新规划建设通化市中医院。通化市中医院始建于1956年,二级甲等中医院,建筑面积只有5000平方米,占地面积只有2000平方米,发展和提升受到限制。市政府把其改造建设作为民生大事,在江南新区划拨土地2万平方米,目前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中医院新楼,已经完成主体工程,年底有望投入使用。二是指导基层提高对中医院的改造和建设水平。集安市中医院通过置换,医院面积由原来的2335平方米增加到6400平方米。通化市中医骨伤医院搬迁至经过改建后的原东昌区政府办公大楼,医院用房由原来的不足2000平方米增加到8000平方米。新建的通化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医院业务用房由原来的1600平方米增加到4600平方米。新建的通化县中医院,面积达到1.59万平方米。新建的柳河县中医院,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辉南县中医院异地新建项目,争取国家中医院新建项目资金1080万元,目前已完成选址工作。三是加强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特色健康小屋建设。在省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和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今年将建成标准化中医馆29个,中医特色健康小屋5个。

  (三)注重文化引领,树立健康新理念。一是各级中医院积极借助报刊、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体,通过开设中医药科普专版、专栏、专题、专访等,开展中医药特别是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宣传;二是市级名中医普遍开设微信公众平台,不定期发布中医养生保健及老慢病的日常中医调养知识;三是定期组织中医师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中医药专家义诊活动,宣传中医药调理和养生保健新理念。

  (四)注重人才培养,造就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新队伍。为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夯实人才基础,我们利用通化卫校办学基地与吉林大学联合,创办了吉林大学通化医药学院;与通化师范学院联合办学,开办3+4药学本科专业。几年来,我们依靠大专院校,先后培养了5000多名医药专业人才,充实全市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第一线。同时,我们还注重高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几年来,全市医药企业共引进留学归国人员和研究员、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近百人,涌现出李一奎、潘首德、王振国、冷春生等一批知名企业家和优秀科技人才。市政府还成立了医药科技专家顾问团,为医药产业发展献计献策。

  (五)注重科技创新,狠抓新产品的开发。国家级医药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4户,有3户医药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21.7%;有19户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医药类创新型科技企业,占全省40%;有国家和省级技术中心17个,是全国地级市中拥有国家级医药技术中心数量最多的城市;有16户医药企业承担了重大新药研发、产业化关键技术攻关等17个课题任务;全市申报国家和省级医药科技计划项目42项,获得国家和省科技创新基金项目10项、省医药产业发展专项11项。近两年,在现代中药、化学药物、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领域,累计启动实施亿元以上医药重点项目72项。出台了支持医药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医药企业移植购买药品生产文号、药品技术转让、实施新版GMP改造和兼并重组给予更大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先后开发了人胰岛素、安体舒等22种国家一、二类新药,自主研发新品种130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3种。重组人胰岛素制剂等20多个单品销售收入超亿元,斯达舒、万通筋骨片、碟脉灵等产品都有极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六)注重GAP推广,大力推进中药材种植基地标准化建设。我市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境内盛产人参、天麻、贝母、细辛、五味子、红景天等多种药材,现已查明的药物资源共有252科、596属、1133种,其中植物药148科992种,动物药104科128种,矿物药15种,总蕴藏量为20万吨,年产中药材8万吨,人参产量占全国的40%。全面实施了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制定了重点品种生产技术规章和质量标准,从选种、育苗到管理,采取跟踪式技术指导,保证了优质原料供应。

  三、“十三五”期间我市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一是积极开展中医药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家庭、进乡村、进军营“六进”活动,努力提高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二是为提高农村“失独”家庭医疗保障水平,将农村“失独”家庭成员纳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其家庭成员选择中医药服务时,实现医疗费用零负担。三是开展院企联合,将院内制剂交由药品生产企业代为生产,提高院内制剂质量。四是加强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合理提高中医优势病种收费,提高中医药服务补偿。

  (二)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一是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养生堂、中医馆等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二是拓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范畴。推广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健身气功等中医传统运动,开展药膳食疗。三是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四是开展0—36个月儿童中医药调理和65岁以上老人中医体质辩识等中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三)鼓励社会力量提供中医医疗服务。一是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和中医院康复科建设,促进中医技术与康复医学融合。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特色康复医疗、训练指导、知识普及、康复护理、辅具服务。二是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中医院、疗养院和中医诊所,允许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三是创新中医医疗机构服务模式,推动医疗服务从注重疾病治疗转向注重健康维护。四是建立县级中医院与社区康复机构双向转诊机制,在社区康复机构推广适宜中医康复技术,提升社区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谋划发展融入中医元素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一是推动中医院与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开展合作,最大限度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二是推动县级中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开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优先优惠服务。三是支持养老机构开展融合中医特色健康管理的老年人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护理服务。

  (五)发展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产业。发掘中医药文化资源,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优化中医药文化产业结构,是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是创作科学准确、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创意产品。二是发展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等新兴文化业态,培育知名品牌和企业,逐步形成中医药文化产业链。三是打造长白山医药文化和旅游产业新平台,谋划建设长白山中药材博物馆和长白山药谷植物园、人参之路和民俗村等项目,延伸产业链条。

  (六)加快中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科技创新,改进产品工艺、提高质量标准和增加适应症研究等,以特色中药新药研制、名优大品种二次开发、道地中药材基地建设作为重点,保持中药制药创新发展优势,加强中药材资源的动态监测与保护,建设中药材追溯系统,打造精品中药材。

责任编辑: 徐慧